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National Materials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Data Center
中文 | Eng 数据审核 登录 反馈
热轧带钢的氧化皮缺陷类型与成因分析
2013-12-01 00:00:00 作者:齐慧滨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氧化皮缺陷类型与成因


  在热连轧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带钢均处于高温大气环境中,氧化皮相继处于形成、去除、因轧制而形变和冷却相变等过程中,氧化皮的生长、去除和轧制综合构成了产生热轧带钢氧化皮缺陷的主要因素。氧化皮缺陷可按诱发工艺因素、发生工艺段和缺陷形态等分别加以分类。


  按诱发工艺因素分类


  (1)除鳞不佳。主要包括除鳞水系统压力不正常、喷嘴堵塞、喷嘴角度不正确和除鳞水应用不合理等因素。


  (2)轧辊表面劣化。包括工作辊材质不良、工作辊冷却不良、辊面氧化与磨损、轧制里程(WKM)过长和异物压入等。


  (3)板温过高。包括加热炉温度过高、粗轧出口温度(RDT)过高和精轧入口温度(FET)过高等,这些温度过高将导致氧化皮增厚,因而形变困难,并加重轧辊的磨耗。同时,加热炉温度过高会加速高Si钢氧化皮/基体界面处铁橄榄石相(Fe2SSi04)的大量形成,增加一次氧化皮与基体的结合力和除鳞难度。


  按发生工艺段分类


  (1)粗轧氧化皮轧入。指残留一次氧化皮和二次氧化皮在粗轧的R1一R4中被轧入带钢表面形成的缺陷。


  (2)精轧氧化皮轧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精轧前除鳞后残留二次氧化皮被精轧F1轧入缺陷:另一类是精轧过程形成的三次氧化皮在精轧F1一F7工作辊轧入形成的缺陷。


  按缺陷形态分类


  热轧带钢表面氧化皮轧入缺陷只有在轧制完成后才能观察和识别,产生的工艺环节不同,氧化皮的形态(形状、尺寸、分布和颜色)差异明显,因此透过对氧化皮缺陷的形态观察和区分,有助于了解氧化皮缺陷形成的原因。氧化皮缺陷的形态种类很多,主要如下。


  (1)纺锤状氧化皮缺陷。此为典型的一次氧化皮轧入缺陷,其产生原因是PSB工作不正常或使用单组除鳞导致一次氧化皮除鳞不良,及加热炉气氛不当或者钢坯出炉温度过低导致一次氧化皮难以剥离。


  (2)波浪状氧化皮缺陷。其原因是FSB工作不正常或者除鳞效果不够,导致二次氧化皮残留而在精轧过程中轧入带钢表面造成。


  (3)鱼鳞状氧化皮缺陷。其原因是板温较高,在FSB除鳞后的氧化严重,三次氧化皮增厚,在精轧时被轧入带钢表面。精轧轧辊磨损程度越严重,缺陷程度也越重。


  (4)红铁皮缺陷。此类缺陷容易出现在高Si钢中,因加热炉温度过高,在氧化皮/基体界面处形成低熔点复合氧化物而导致一次氧化皮经PSB除鳞不彻底或者FSB对二次氧化皮除鳞不彻底造成一次氧化皮或二次氧化皮中内层Fe0相部分残留,在精轧过程轧碎成颗粒,后在层冷过程进一步氧化成Fe203粉末而呈现出红色。


  (5)山水画缺陷。山水画形成的原因是粗轧阶段形成的二次氧化皮过厚,R2轧制时氧化皮破碎,导致钢板基体表面凸凹不平;进入精轧阶段时,再生氧化皮嵌入凸凹不平处,与基体相互嵌入、轧合,并随钢板的减薄逐渐拉长形成山水画纹路。


  (6)散砂状氧化皮缺陷。主要由精轧工作辊表面劣化引起,将精轧中形成的三次氧化皮以大量颗粒状轧入带钢表面。若轧辊局部磨损,则此类缺陷会形成带状。


  (7)流星状氧化皮缺陷。此为三次氧化皮轧入缺陷,其原因是精轧的F1一F3机架工作辊磨损严重或者轧辊表面发生具有气孔的流星状表面粗化所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是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致力于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开放共享,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和基础性工作;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发展战略、规范标准、管理方式、运行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宣传、培训等工作;承担科技基础条件门户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参与对在建和已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的考核评估和运行监督工作。

国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关网站


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