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海内外优秀人才招聘公告
              
                2018-08-17 16:23:44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科学网 
              
             
            
            
            
              
 
    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2017年度,学校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89名,位列入选的中国大陆高校第15名。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中,进入全国前10%的学科9个。工程、材料、化学、物理、计算机、数学、社会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位列国内前列,优势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整体实力持续上升。
    学校现有教职工4364人,其中专任教师227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471人。教师中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国家“QRJH”入选者4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此外,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0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3个。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1个。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电动车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首批高精尖中心—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2006-2017年,学校科技投入总量达206.48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53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7项,包括体现国家重大创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体现重要科学发现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工作,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实施“卓越学科带头人发展计划”、“杰出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特立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项目,成立“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实施“人才特区”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条件保障,面向海内外延揽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人才。
    一、招聘学科
 
    
        
            | 
             学科类别 
             | 
            
             机械与运载 
             | 
            
             信息与电子 
             | 
            
             理学与材料 
             | 
            
             人文与社科 
             | 
        
        
            | 
             学科 
             | 
            
             力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 
            
             数学 
            统计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理论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应用经济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法学 
            设计学 
            外国语言文学 
             | 
        
    
    
    二、招聘人才类型
    (一)引进人才:“QRJH”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相应层次的高层次人才;“青年QRJH”、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优秀青年人才
    (二)青年骨干教师:准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特别副研究员
    (三)博士后研究人员:团队岗、科研岗
    三、相关待遇
    学校将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1.根据业绩水平提供具有竞争力年薪;
    2.根据科研工作需要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支持组建研究团队;
    3.提供过渡住房;
    4.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各类岗位的具体申报条件和支持措施见《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引进计划》。
    四、应聘办法
    应聘者请将个人详细简历、学术代表作全文、他人引用及评价、今后工作计划等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至拟应聘学院联系邮箱并抄送学校招聘邮箱。详细简历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学术兼职、负责或参加科研项目情况、代表性成果、重要论著目录、论著被引用情况等及联系方式。邮件中请注明应聘人才类型。
    亦可登陆北京理工大学人才招聘系统(http://zhaopin.bit.edu.cn/)进行网上报名,注册后填写个人简历并应聘相应岗位。
    五、联系方式
    【人事处联系方式】
    引进人才相关事宜请联系:
    北京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 联系人:夏吟秋 樊世成
    联系电话:+8610-68914243 +8610-68914546
    E-mail:bitrcb@bit.edu.cn(学校高层次人才招聘邮箱)
    青年骨干教师相关事宜请联系:
    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人事教育室 联系人:张苗 周琳玕
    联系电话:+8610-68918577
    E-mail:bitzhaopin@bit.edu.cn(学校人事招聘邮箱)
    博士后研究人员相关事宜请联系:
    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博士后和B系列人才开发室 联系人:于笑湉 刘骁
    联系电话:+8610-68912385
    E-mail:bitbsh@bit.edu.cn(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邮箱)
    网址:www.bit.edu.cn或http://renshichu.bit.edu.cn/或http://zhaopin.bit.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人事处
    邮政编码:100081
 
    
        
            | 
             学院 
             | 
            
             学科专业 
             | 
            
             学院网址 
             | 
            
             联系方式 
             | 
        
        
            | 
             前沿交叉 
            科学研究院 
             | 
            
             新能源、材料、信息、人工智能、数理科学、先进制造、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等 
             | 
            
             http://arims.bit.edu.cn/ 
             | 
            
             李老师  010-68913188 
            arims@bit.edu.cn 
             | 
        
        
            |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 
            
             先进结构技术的新设计理论、新概念、新工艺、新实验手段与表征方法 
             | 
            
             http://www.bit.edu.cn/gbxxgk/gbxysz2 
            /xjjgjsyjy/index.htm 
             | 
            
             张老师 010-68911676 
            pengzhang@bit.edu.cn 
             | 
        
        
            | 
             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中心 
             | 
            
             智能机器人与系统相关的机械、控制、光学、电子信息、计算机与软件、材料、力学、生命科学等 
             | 
            
             http://baicirs.bit.edu.cn/index.htm 
             | 
            
             杜老师  010-68918329 
            ninger1979@bit.edu.cn 
             | 
        
        
            | 
             宇航学院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 
             | 
            
             http://sae.bit.edu.cn/ 
             | 
            
             李老师  010-68913776 
            yuhang@bit.edu.cn 
             | 
        
        
            | 
             机电学院 
             | 
            
             安全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航空科学与技术 
             | 
            
             http://smen.bit.edu.cn/ 
             | 
            
             邓老师  010-68914150 
            dengyan@bit.edu.cn 
             | 
        
        
            | 
             机车学院 
             | 
            
             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http://me.bit.edu.cn/ 
             | 
            
             冯老师  010-68913639 
            6120160062@bit.edu.cn 
             | 
        
        
            | 
             光电学院 
             | 
            
             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 
            
             http://optoelectronic.bit.edu.cn/ 
             | 
            
             郭老师  010-68913659 
            guomingjuan@bit.edu.cn 
             | 
        
        
            | 
             信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 
            
             http://sie.bit.edu.cn/ 
             | 
            
             郭老师  010-68913896 
            guojunfang@bit.edu.cn 
             | 
        
        
            | 
             自动化学院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http://ac.bit.edu.cn/ 
             | 
            
             许老师  010-68918838 
            xuxiuqin@bit.edu.cn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http://cs.bit.edu.cn/ 
             | 
            
             王老师  010-68919957 
            dianxinw@bit.edu.cn 
             | 
        
        
            | 
             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http://mse.bit.edu.cn/ 
             | 
            
             刘老师  010-68913948 
            lxn@bit.edu.cn 
             |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 
            
             http://sc.bit.edu.cn/ 
             | 
            
             张老师  010-68914780 
            bitsos@bit.edu.cn 
             | 
        
        
            | 
             生命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 
             | 
            
             http://life.bit.edu.cn/ 
             | 
            
             雷老师  010-68915244 
            leixiao@bit.edu.cn 
             | 
        
        
            | 
             数学学院 
             | 
            
             数学、统计学 
             | 
            
             http://math.bit.edu.cn/ 
             | 
            
             吴老师  010-81384701 
            wukeyou@bit.edu.cn 
             |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 
             | 
            
             http://physics.bit.edu.cn/ 
             | 
            
             龚老师  010-68918693 
            saigong@bit.edu.cn 
             | 
        
        
            | 
             量子技术研究中心 
             | 
            
             量子物理及光学 
             | 
            
             赵老师  010-68918710 
            qzhaoyuping@bit.edu.cn 
             | 
        
        
            | 
             人文学院 
             | 
            
             理论经济学 
             | 
            
             http://rw.bit.edu.cn/ 
             | 
            
             张老师  010-81381319 
            zhangrf@bit.edu.cn 
             | 
        
        
            | 
             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 
            
             http://sme.bit.edu.cn/ 
             | 
            
             王老师  010-68912938 
            wgsh@bit.edu.cn 
            吕老师  010-68918843 
            Lvxin2311@bit.edu.cn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http://marx.bit.edu.cn/index.htm 
             | 
            
             刘老师  010-68911564 
            liuyu30030@bit.edu.cn 
             | 
        
        
            | 
             法学院 
             | 
            
             法学 
             | 
            
             http://law.bit.edu.cn/ 
             | 
            
             王老师  010-68915400 
            04391@bit.edu.cn 
             | 
        
        
            | 
             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 
             | 
            
             http://sfl.bit.edu.cn/ 
             | 
            
             项老师  010-68912270 
            xiangxc@bit.edu.cn 
             |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设计学 
             | 
            
             http://design.bit.edu.cn/index.htm 
             | 
            
             李老师  010-68912682 
            lishuang@bit.edu.cn 
             | 
        
    
    
        
            | 
             北京理工大学各类国家级人才引进计划 
             | 
        
        
            | 
             人才类型 
             | 
            
             分项目 
             | 
            
             应聘条件 
             | 
            
             支持措施 
             | 
        
        
            | 
             QRJH 
            (全职) 
             | 
            
             青年项目 
             | 
            
             1.申报范围为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 
            2.取得博士学位后,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3.年龄不超过40周岁。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如果取得突出研究成果或其他突出成绩,可以突破任职年限等限制,破格申报; 
            4.入选后全职来校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一年以内。 
             |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博士后、博士、硕士专项指标; 
            2. 提供科研启动经费200-600万元;安排办公实验用房; 
            3. 聘期内年薪42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保险及公积金),年底根据业绩分配绩效奖励,人均3万元; 
            4. 提供优惠购房资格及100万元安居补贴,或200万元安居补贴; 
            5. 具有中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在北京落户;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6. 为回国参加“QRJH”青年项目会评答辩人员提供国际往返差旅费,对于参加会评但未入选人员,以优厚待遇聘任至“特立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岗位。 
             | 
        
        
            | 
             创新 
            长期项目 
             | 
            
             1.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学者; 
            2.年龄不超过55周岁; 
            3.引进后全职在国内连续工作至少3年; 
            4.人文社科领域一般不超过60周岁;重点引进知识产权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关系、心理学等专业的急需紧缺人才。 
             |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博士后、博士、硕士专项指标; 
            2. 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安排办公实验用房;配备工作助手,也可自行组建学术团队; 
            3.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4. 提供优惠购房资格及220万元安居补贴,或320万元安居补贴; 
            5. 具有中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在北京落户;为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 
        
        
            | 
             外专 
            长期项目 
             | 
            
             1.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或相当职务的专家学者; 
            2.非华裔外国专家,引进后至少连续来华工作3年,每年不少于9个月; 
            3.申报人年龄不超过65岁。 
             |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博士后、博士、硕士专项指标; 
            2. 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30-530万元,安排办公实验用房;配备工作助手,也可自行组建学术团队; 
            3.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4. 提供100万元安居补贴,协调租住过渡性住房; 
            5. 根据引进人才实际需要,可办理多次往返签证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 
        
        
            | 
             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 
            (全职) 
             | 
            
             特聘教授 
             | 
            
             1.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人选不超过4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不超过55周岁; 
            2.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3.聘期内全职到校工作,聘期5年。 
             |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博士后、博士、硕士专项指标; 
            2. 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00万元,安排办公实验用房;配备工作助手和学术梯队; 
            3. 给予100万元奖金,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4. 提供优惠购房资格及120万元安居补贴,或220万元安居补贴; 
            5.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由长江学者领衔的学术团队。 
             | 
        
        
            | 
             青年学者 
             | 
            
             1.申报当年1月1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人选不超过38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人选不超过45周岁; 
            2.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 
            3.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4.聘期内全职到校工作,聘期3年。 
             |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博士后、博士、硕士专项指标; 
            2. 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0万元,安排办公实验用房;配备工作助手,也可自行组建学术团队; 
            3. 给予30万元奖金,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4. 提供优惠购房资格及50万元安居补贴,或150万元安居补贴。 
             | 
        
    
    
        
            | 
             北京理工大学各类校级人才引进计划 
             | 
        
        
            | 
             人才类型 
             | 
            
             应聘条件 
             | 
            
             支持措施 
             | 
        
        
            | 
             特立青年学者 
             | 
            
             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师德,严谨求实的教风和学风; 
            2.具有博士学位,原则上自然科学类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人文社会科学类或成果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能全职来校工作; 
            3.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2年以上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工作的经历; 
            4.在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独立发展学术方向的能力和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 
             | 
            
             1.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优先提供博士生、硕士生专项招生指标; 
            2.每年提供团队岗、科研统筹岗博士后指标各1名; 
            3.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0万元; 
            4.聘期内工资待遇实行年薪制,薪酬按照学校准聘教授岗位基础年薪标准执行; 
            5.入选者中特别优秀的校外引进人员经学校审定后参照学校对于国家“青年QRJH”入选者提供的安居条件执行。 
             | 
        
        
            | 
             准聘教授 
             | 
            
             1.原则上具有2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科研学习工作经历,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历学位者优先;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发表研究论文,或发表ESI高被引论文,或在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期刊等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代表性论文应解决了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得到同行广泛引用和正面评价。 
            3.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8周岁。 
             | 
            
             1.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优先提供博士生、硕士生招生名额; 
            2.聘期内实行年薪制,年薪42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社保、职业年金及公积金),年底根据业绩分配绩效奖励,人均3万元; 
            3.提供科研启动经费100万元; 
            4.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 
             特别研究员 
             | 
            
             1.原则上具有2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科研学习工作经历,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历学位者优先; 
            2.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突出成果,具有独立发展一个研究方向的能力;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发表研究论文,或发表ESI高被引论文,或在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期刊等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 
            4.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 
            
             1.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优先提供博士生、硕士生招生名额; 
            2.聘期内实行年薪制,年薪36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社保、职业年金及公积金),年底根据业绩分配绩效奖励,人均3万元; 
            3.提供科研启动经费60万元; 
            4.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 
             特别副研究员 
             | 
            
             1.原则上具有2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科研学习工作经历,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历学位者优先; 
            2.具有优秀的学术背景,有很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在研究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突出的学术成果; 
            3.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以主要成员参与国际前沿性研究课题,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同行认可的进展; 
            4.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ESI高被引论文,或在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期刊等发表多篇高水平文章; 
            5.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2周岁。 
             | 
            
             1.聘任为硕士生导师,优先提供硕士生招生名额,具有申报博士生导师资格; 
            2.聘期内实行年薪制,年薪30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社保、职业年金及公积金),年底根据业绩分配绩效奖励,人均3万元; 
            3.提供科研启动经费40万元; 
            4.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 
             博士后研究人员 
             |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1.满足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报要求; 
            2.获得博士学位3年内的全日制博士,年龄未满31周岁; 
            3.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科学道德; 
            4.研究领域属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基础科学前沿领域; 
            5.获得资助后必须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 
            
             1.年薪40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社保及公积金); 
            2.提供科研启动经费20万元; 
            3.按国家有关规定协助解决在北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 
             外国青年引进计划: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2.拥有与我国建交国家的国籍; 
            3.近一年内在国外(境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 
            4.能够保证在华连续两年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20个月; 
            5.非英语国家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中文(或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 
            
             1.年薪26万元起(不含学校缴纳的社保及公积金); 
            2.按国家规定缴纳保险; 
            3.按国家有关规定协助解决在北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 
             1.一般应为海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新近毕业的博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研究领域重要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4.符合国家、学校和学院流动站招收的有关要求。 
             |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2.按国家有关规定协助解决在北京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生活问题。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